跳到主要內容區

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 (大南國小)

相關連結: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

一、緣起

本校位於臺東縣卑南鄉Taromak達魯瑪克部落(東興村),為臺東縣唯一之達魯瑪克東魯凱族學校,居民85%以上皆為當地達魯瑪克東魯凱族人。

本校原住民學生比例高達100%,而達魯瑪克東魯凱族占全校將近80%。計畫以傳統歲時祭儀為課程的圓周,以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為圓心,整體實驗課程搭配著傳統歲時祭儀為課程主軸,並將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融入實驗課程目標,期以達到「文化紮根」、「學力提升」、「語言復振」。

 

(一)「文化紮根」

文化課程強調沉浸式、做中學以達魯瑪克東魯凱族文化為課程主軸,課程主題包含『達魯瑪克-我的家』、『小米文化』、『祖靈精神』、『部落歷史』、『歲時祭儀』由認識自己的家到社區再到整個部落、歲時祭儀(祖靈精神)。重視原住民學童在文化層面、心理層面影響學業成就表現之重要性,亦即正視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的培養,也直接影響與激勵學業學習成果。從小部落中的兒童就被整個社會結構型塑一種追求成為sanga的價值觀。而sanga係由bekas而產生,精選而出的sanga 代代相傳,sanga 也成為部落青年莫不追求與征服的最高榮譽象徵,是一個勇者的頭銜。sanga之榮譽光環與價值早已深植在每位達魯瑪克東魯凱子弟心中,達到刻苦耐勞、堅忍不拔與身體教育的意涵。藉此課程能引導學生重拾勇士精神,提升榮譽感,培養積極正向之自我概念。

 

(二)「學力提升」

提升學生基礎學科能力依據過去台東縣所做的學生學習成就評量,原住民學生表現明顯落後,並且和非原住民學生間呈現顯著差異。原住民孩子除了文化語言流失之外,在學校傳統的主流教育上,大多也是失敗的經驗。文化回應教學強調文化是影響學習的重要性,在重視「文化差異」的基礎之上,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符應學生不同的學習式態,統整多元文化素材運用到學習的科目中。本實驗教育將分近程、中程、遠程三個階段來完成此目標:首先,為確保學生基本學力,本實驗課程第一階段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領域學習節數實施為參照依據,編制規劃實驗校學各領域教學實施節數。將一到六年級國語文節數由原本五節增加至六節;一到六年級數學科各增加一節;中年級英文科則增加一節調整為兩節。第二階段,將逐漸以教育部課綱為主,並對應能力指標,循序建構社會、自然、國語、數學等基本學科之文化回應實驗課程教材,以適度地反應學生生活經驗和族群文化特質,教學活動則配合學生的學習風格與溝通方式進行。實驗教育最終目標,為透過文化回應的教材與教學活動引導與溝通模式,有助於提升其學業表現,讓學生有真正的能力建構自己的學習體系與模式。


(三)「語言復振」

文化課程強調沉浸式、做中學、從體驗中學習學校過去在單一且較乏味主流文化的教育下,許多的魯凱族族人們在接觸教育的同時,也開始越遠離自己的文化。近年來語言流失的情形日益嚴重,臺灣的原住民族族語都已列入瀕危語言。本實驗教課程將以達魯瑪克東魯凱族文化歲時祭儀為課程主軸,教學活動以實際進入語言與文化學習情境為原則,強調從體驗中以沉浸式學習語言。讓學生能在實際活動中,隨著教學現場並利用現有校舍建築廊柱與走道,設計具達魯瑪克東魯凱文化特色的學習廊道以沉浸式之特性而學習,深化文化學習並獲得完整的語言學習,達成做中學之學習效能,積極保護優良的傳統文化。

 

二、目標

Taromak達魯瑪克東魯凱族最特別的就是青alakowa男子會所的階級制度,與對部落的付出精神,中上位階層的青年對下位階青年的教誨就是最傳統的文化教育。男青年的職責就是守護部落,並推動部落的大小事;女青年的職責則是作為家庭和部落的後盾。然而在教育方面,男女青年是併行的。透過男子聚會所及女青年自行的聚會,除了各自負責的職責以外,都教導給年輕族人們舉凡像是對長者的尊重,對大地的感謝,對部落的付出,最重要的是對文化的感念。實驗學校的教育目標,是為了培養孩子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良好品格的養成。除了學習領域之外,也著重結合在地文化的課程 語自身生活結合。孩子們透過實際參與,認識自己生活的土地,學會尊重並欣賞自己的文化。


(一)承襲達魯瑪克東魯凱族文化,延續傳統,深化原住民族文化內涵與族群認同。


(二)透過達魯瑪克東魯凱傳說故事與傳統歌謠學習,喜愛部落歷史與文化。


(三)熟悉家鄉與文化歷史,了解先祖根本溯源與部落遷徙歷史。


(四)落實學校本位,發揚傳統藝術文化,提昇學童競爭能力。


(五)開發適性及多元文化教材,建立符合原住民需求之教育模式。

瀏覽數: